-
觀點 | Opinion more
-
這位海外老中醫,為何“三刷”進博會?
五年間,外部世界縱有風雨,但進博會總是如約而至,進博會的“朋友圈”也越做越大?!斑M博會以進口為主題,向全世界開放,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a href="/YuWeidong/2022_11_09_665899.shtml" target="_blank">[全文]
-
談新冠,別再總盯著流感了
在探討時一味比較流感和新冠的數據沒有多大意義。并不是說新冠的致死性降到流感水平,就必然要放松管控;同樣,也不是說,只要還沒降到流感水平,就一定不能放松管控。[全文]
-
2022年3月新冠會消失?
現在有多個團隊正在研究如何進一步完善現有的防控措施。完善后的防控措施既不是現在簡單的常態化防控動態清零,也不是簡單的“躺平”。它既能保證我們的疫情得到控制,實現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價值取向,同時又能夠保證正常的國際交往、經濟發展。[全文]
-
“經絡”圖片好看但無用,來談談經絡的本質
我們對經絡的理解是在不斷演變的,不能局限在古書里。既不能因為古書的錯誤而否定全部,也不能認為古書全部都是真理。以往很多人苦苦尋覓單一組成的經絡而不得,就是戴著鐐銬跳舞,迷信古書。一棍子打死的否定者,則是從另一個角度迷信古書。[全文]
-
疫苗事關國家安全,還有哪些重大問題要解決?
在新冠疫情尚未消退,各國疫苗大顯身手之際,陳薇院士在政協的建議再度引發了人們對疫苗與生物安全的關注。哪些疫苗核心技術需要加大投入?從新冠疫苗的研發過程來看,有一個不可解決的瓶頸問題已經嚴重阻礙應急疫苗的研發速度,如何解決?[全文]
-
新秀被指“神棍”,中醫界為何沉默?
這個圈子,也像個江湖,有大佬,有門庭,有路線,有故事,不過也僅此而已。江湖里的一個個人,原本也會按照規矩,從小熬到大。有了風口之后,事情正在起變化。反正在風口上,什么都能飛起來,聰明的新秀為何不另辟蹊徑呢?[全文]
-
短短70年,消滅存在至少3000年的瘟疫,中國怎么做到的?
因為瘧疾,居然產生了五個諾貝爾獎,這是絕無僅有的一個傳染病。值得自豪的是,中國科學家沒有缺席。但是,僅有科學是不足以消滅瘧疾的,還必須有高效組織和強大社區動員、透明通報和定點精準防控,這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全文]
-
中國摘掉乙肝大國帽子?還是進行時,但肯定能辦到
“中國摘掉乙肝大國帽子”是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完全可以和“中國人不再是東亞病夫”媲美。有意思的是,陶醫生查遍所有新聞,沒有找到哪個發言人明確說出這句話,這句話的出處只是“記者從會上了解到……”[全文]
-
主流醫學變風向?中醫藥有個大機遇?
最近,醫學界已討論多年的“真實世界研究”終于漸漸進入民間醫學愛好者的視野,有些中醫愛好者“恍然大悟”:似乎“真實世界研究”可以為中醫藥“背書”?“真實世界研究”的推廣,確實為中醫藥的發展提供了契機,但如何用好這個工具,并不簡單。[全文]
-
大量真實案例可以證明療效嗎?
抗生素治療感冒,試1億次,都會“有效”;但只要雙盲對照一次,都能照出其“無效”的原形。沒有經過盲法和對照檢驗的“真實案例”,數量再大,哪怕5000年、1億例、100%的參與率,也證明不了療效。[全文]
-
中西醫學都有“大轉折”,但選擇有何不同
杉田玄白抓住了“轉折”,扭轉了日本醫學的根本方向;而王清任只是在醫學界掀起了一點漣漪而已,沒有任何后續。中醫的真正轉折要到晚王清任一百年的惲鐵樵。他選擇對中醫經典理論進行根本“解構”,他重新定義了中醫臟腑和經絡的解剖學意義。[全文]
-
心臟,弓箭……這是一則信息量很大的新聞
近日,廣西一名男子突然被家中弩箭“一箭穿心”,卻未能傷及性命,這則新聞報道卻留下很多疑點。記者不僅沒有采訪醫生科普一下心臟的解剖位置,解答為什么能夠撿回一條命,也沒有把國家關于弩的管理法規搞明白。[全文]
-
鐘南山領銜的連花清瘟論文,到底說了些啥
鐘南山領銜的關于連花清瘟膠囊的論文,最近正式發表了,不妨把每一部分都好好學習一下。另外,再討論下一些熱點問題,比如:連花清瘟能有多大作用?連花清瘟的應用是否不講辨證?鐘南山的研究是否存在“廢醫驗藥”的嫌疑?研究人員與制造商以嶺藥業是何關系?[全文]
-
某些科學家寧可無藥也反對用中醫藥,是何邏輯?
有些科學家抱著寧肯無藥治療也反對運用中醫藥進行治療的態度,認為那不科學,結果在等待科學還結果出來之前,很多病人除了支持療法、糾正水電解質平衡、吸氧以外,沒有別的治療藥物,豈非白白等死?[全文]
-
牛尿啤酒都有人吹,誰能幫中藥脫穎而出?
新冠病毒輕癥多,自愈多,真要用上什么牛尿、啤酒,“治愈率”那也是杠杠的啊。你說你治愈多?大家“治愈”比例都很高。你說你見效快,喝牛尿、喝啤酒的人里,也能找到自愈快的案例。中藥如何脫穎而出?還得靠老朋友——現代統計學。[全文]
-
鐘南山都說連花清瘟有效,瑞典人為什么敢說不
鐘南山說連花清瘟對“輕癥和普通的”新冠患者有效,可瑞典人不讓這藥過海關,說它無效,甚至說里面“只有薄荷醇”。這把我逗樂了,我是經過專業訓練的,一般不會笑,除非忍不住。如果里面只有薄荷醇,咱怎么不叫薄荷清瘟?這事確實有點過于離譜。[全文]
-
70年來,“預防為主”這個緊箍咒,為何總在失靈?
有一個問題是,現有的疾控中心硬件改善了,經費也比以前充裕了,是否意味著實現了預防為主?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忽略群體,只對個體干預;忽略預防,只注重臨床診療,終將付出沉重代價。我們已經在非典中付出了一次沉重代價,而這次的代價肯定還會更大。[全文]
-
該不該戴口罩,美國人100年前就吵了起來
在美國眾多城市中,如舊金山實施了強制口罩法的城市可以說是寥寥無幾。不只是州政府不支持,聯邦政府也在背后使絆子。1919年1月的一份致美國公民的公開信,可以說是民間反對理由的集大成者:驚嚇人民、口罩致病、聞起來臭、導致腐敗、阻止移民、延遲結婚……[全文]
-
今天醫生們所做的事,會有多少被證明有效?
在醫療行業中,很多人因臨床試驗的興起而感覺受到了威脅。這些人說,臨床試驗不能代替病人與醫生之間豐富復雜的互動。但其實沒人說過它能夠替代或者應當替代。它們能提升你進行決策的能力,卻不等于要否認決策的重要性。[全文]
-
為什么病毒性肺炎這么難治
多數細菌具有獨立的營養代謝系統,可以獨立生存,它不必非要侵入細胞內。但病毒不同了,它要的不僅是“營養”。所有的病毒都沒有細胞結構,所以只能侵入其他物種的細胞內,借助其他物種的細胞加工遺傳物質,加工蛋白,不停地繁衍出下一代的病毒。[全文]
-
-
資訊 | Information more
-
世界首例!我國完成豬肝移植活體人手術,術后七天病人已下地活動
-
手術近兩個月后,全球首例豬腎臟移植者去世
-
世界首例!我國完成“基因編輯豬-人”異種肝臟移植
-
補齊上游短板,國產龍頭做強IVD的一步本手
-
新加坡防長在北京接受中醫治療:相當不凡的經歷
-
手術六周后,美國第二例接受轉基因豬心臟移植的患者去世
-
我國發起的蛋白質組大科學計劃國際總部成立
-
諾獎劍指AI?谷歌蛋白質結構預測模型獲2023年拉斯克獎
-
國產貓用疫苗實現零的突破
-
猴痘納入乙類乙管,是否有擴散風險?專家解讀
-
我國科研人員揭示猴痘病毒免疫逃逸新機制
-
“美國嚴重短缺,向中國藥企緊急求助”
-
廣譜抗腫瘤!中國科研團隊研發出新藥
-
乳腺癌藥物瑞寧得一藥難求,300元一盒炒到2500元
-
“治療新冠,中醫藥可發揮現代醫學暫時沒辦法發揮的作用”
-
國家癌癥中心首次公布各省癌癥高發地圖
-
里程碑!雄性小鼠產生功能性卵細胞
-
首位女性艾滋病“治愈者”研究細節公布,臍帶血干細胞療法立功
-
甲流可能引起“白肺”嗎?專家解答
-
國內首例5G超遠程機器人肝膽手術:醫生在杭州,患者在新疆
-
-
· 醫學 ·
現代醫學正在創造一個又一個奇跡,斷肢再值、器官移植、甚至3D打印器官,醫學昌明令人嘆為觀止。與對西方醫學的追捧相反,中國傳統醫學備受質疑。中醫承載了我國先人千年來的治病、生活經歷,他該如何向世界證明自己?
-
航天科技與協和聯手攻關,國產ECMO上市
-
世界首例!我國成功實施內鏡下脈沖電場腫瘤消融術
-
“19歲男孩患阿爾茨海默癥”上熱搜,咋回事?
-
國家疾控局印發《疾病預防控制標準管理辦法》
-
國家衛健委:未達重癥標準的這些患者,可按重癥管理
-
外媒稱中國疫苗與輝瑞比效果不佳,中方駁斥
-
衛健委同澳方舉行疫情技術交流會議,涉毒株監測
-
首個國產ECMO套包獲批上市
-
免疫球蛋白短缺炒至千元,上市公司密集回應
-
一款國產新冠口服藥完成三期臨床,預計最快明年2月上市
-
干飯株、學習株……挑個“溫和的毒株”產生抗體可行么?
-
張伯禮院士:警惕奧密克戎的不斷變異,避免再感染
-
病毒學家:有必要監控疫情數據,避免重癥和死亡高峰
-
國產新冠口服藥阿茲夫定開放線上處方,330元/瓶
-
血液稀釋1萬倍仍能殺死新冠病毒,“超級免疫者”入職研究機構
-
早陽早好?專家:是一種心態,沒什么科學道理
-
知情人士:世衛擬將猴痘改名為“M痘”
-
復旦版2021年度中國醫院排行榜公布
-
高血壓診斷標準下調?國家衛健委辟謠
-
從獲批到上市不到1個月,上?!叭蚴讋摗碧悄虿⌒滤幇l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