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易·艾黎,上海租界里走出來的國際主義戰士
1977年,鄧小平同志在慶祝路易·艾黎八十壽辰的宴會上,滿懷深情地說:“為中國革命事業盡力的國際朋友有千千萬萬,像艾黎同志那樣五十年如一日,在我們艱難困苦的時期,在我們創業的時期,在我們勝利以后,始終如一地為中國人民做了大量的工作,這是不容易的,所以他受到中國人民理所當然的尊敬”。[全文]
-
民主革命時期,上海在中共統戰中的地位為何如此獨特?
毛澤東和斯諾,都把目光投向了宋慶齡,投向了上海。正是得益于上海城市高度的國際性,得益于宋慶齡中西文化兼通、中西人脈俱廣;宋慶齡向毛澤東推薦了斯諾,并讓美國人馬海德醫生與斯諾同行。通過一番周密安排,斯諾最終完成其具有歷史意義的延安之行。[全文]
-
陳獨秀與毛澤東晤談的歷史意義
陳獨秀與毛澤東都是個人魅力型領袖人物,這類人通常不易被別人意見所打動折服,但一旦被打動折服,則全力以赴,一往無前,強毅果敢,不屈不撓。毛澤東用“關鍵性的那個時期”“深刻的印象”“沒有動搖過”等極端詞匯描述自己和陳獨秀晤談后的感受與印象,說明他確實被陳獨秀所闡述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深深打動,心悅誠服。[全文]
-
解讀早期中共的特質,需置身于這“四重空間”
其實將1919年國民黨的成立和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聯系起來看,更容易解釋一些歷史事件。陳望道有段話講得很好,第一我們都是在別的地方被趕出來的,趕攏到上海后還能生存。第二大家都住得很近,哪怕邵力子他們在復旦教書,也住在這。第三反復地談,思想交流交鋒交融,才能廓清迷霧、確立真理。[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