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敘利亞12年后的回歸與“和解潮”背后的中國因素
中國作為一個新的“域外勢力”,正在以不同于傳統西方干涉的姿態發揮中東影響力。今年3月,沙特與伊朗在北京握手言和,本次峰會,敘利亞回歸阿盟,是上述趨勢的進一步發展。[全文]
-
七個人,美國沉默了
說到底,哈梅內伊才是伊朗的最高決策者,核談判的結果不大會因為總統換人而發生根本性變化。倘若在自由改革派領導人魯哈尼任上的最后時刻,伊朗核談判取得顯著突破,或將有助于自由改革派陣營擴大選民基礎。[全文]
-
布特弗利卡,謎一樣的非洲總統
此次總統辭職事件被描述為“人民的勝利”。殊不知,作為統治阿爾及利亞近20年的總統,布特弗利卡曾是阿國人民眼中的“民族英雄”。布特弗利卡有何特別之處?為何多次中風、半身不遂的他還不能功成身退?他的個人生死為何會關乎一個國家的社稷安危? [全文]
-
如何讓中東不再對中國“又愛又怕”
隨著中國在中東影響力的增強,我們首先須要敢于談論“中國模式”。這并不是說我們要將自身體制推廣或強加于人,而是通過自己的聲音向外界進行更深刻與全面的自我詮釋,以便減少外界對中國民主環境、人權狀況、經濟模式、宗教立場等問題的“妄猜”與“誤讀”。[全文]
-
埃及投票率慘淡:選民終究絕望了?
埃及議會選舉第一階段結束,投票的選民不超過25%。本次選舉,軍方用各種手段打壓反對黨,剩下的參選黨派都曾向總統塞西表過衷心。在可見的未來,選舉結果的嚴肅性與權威性或將受到質疑,塞西“謀朝篡位”的事實恐怕只會被越描越黑。[全文]
-
“美國治下的中東”終結了?
沙特與伊朗此消彼長的前景,可能促使什葉派與遜尼派紛爭超過伊斯蘭與猶太教罅隙,成為地區主要矛盾。至于美利堅縱然力促核談也難扭轉自身在中東控制力喪失,則是其前期一系列失策所注定的結局。短期內,從“最不壞的選擇”出發制定中東政策,恐怕會是美國必須接受的某種新常態。[全文]
-
基地vs伊斯蘭國:美國選邊站?
IS異軍突起后,與“基地”組織圍繞“恐怖世界”大佬地位,上演了明爭暗斗的戲碼。美國政界與學界將摧毀IS作為首要反恐目標,甚至有人稱,“維持‘基地’正常運作最符合美國利益”。但事實證明,姑息一派、打擊另一派的結果只能是養癰遺患。[全文]
-
也門戰爭背后的美俄博弈
所謂的“支持聯軍”聲明,在很大程度上,是白宮在忙于結交伊朗“新歡”之時,給沙特、以色列等“舊愛”的一點精神安慰,象征意義大過實際意義。但早先曾與胡塞武裝眉來眼去的俄羅斯步步卷入也門戰事,牽動著山姆大叔的神經。[全文]
-
中美在沙特的天平要失衡了?
沙特似乎準備放棄美國市場,與俄羅斯在亞洲、特別是中國市場上“纏斗到底”。有不少跡象顯示,沙美雙邊關系有走下坡路的趨勢。美媒又曬出了9·11劫機疑犯穆薩維的口供,稱多名沙特王室成員曾資助“基地”劫機。[全文]
-
沙特新國王,快收了神通吧
四年前,當“阿拉伯之春”席卷中東,原本就熱衷“斡旋”地區爭端的沙特看到“大國夢”實現的機遇,遂不惜血本、四處投注,但這樣的豪賭可謂賺少賠多。但如果現在收手,不僅前功盡棄,還會便宜了伊朗。至于壓縮國內支出,風險更大。[全文]
-
夾在美俄之間的沙特,到底怎么想?
沙特石油部長一句話,油價就漲了?從最初油價暴跌、盧布崩盤開始,各種陰謀論、陽謀論就滿天飛。沙特就算真想逼死這個、攆走那個,自己也有不少難言之隱,它的心思還真難猜。[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