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來20年,很可能是兩類全球化同時進行
作為一名學者,我對未來有許多擔憂,戰爭、饑荒、氣候災難、病毒、經濟衰弱等等,然而,我仍然希望20年后的世界會更好。[全文]
-
所謂“中國見頂論”的六個迷思
近年來,西方政客對中國發展軌跡的看法發生轉變,從中國崩潰論轉向了“中國見頂”(Peak China)??墒?,如此觀點既脫離目前中國經濟發展的事實,又違背經濟發展的基本邏輯與宏觀規律。[全文]
-
“新世界大戰”愈演愈烈,外交手段還能發揮作用嗎?
2022年,世界各地發生了137起沖突,導致超224800人死亡。2023年,世界仍然充滿動蕩不安。不論國際風云如何變幻,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堅定地做動蕩世界中的穩定力量。[全文]
-
深度調研俄羅斯21個城市:西方不可能“肢解”俄羅斯
俄羅斯是外交、能源與人才的一等強國,常規軍備、智能科技領域的二等國家,經濟、基建領域的三流國家。[全文]
-
中國有100萬哲學社科工作者,為什么“沒有本事講好中國的故事”?
象牙塔內的學者只把目光放在體制內的社科基金申請等與職稱評價掛鉤的目標上,沒有任何制度驅動、激勵力量去國際知識市場上爭取更高的“身價”。[全文]
-
盡快大幅降息,提振股市、樓市和消費
在通縮的情況下,大幅降息對于降低企業面臨的實際利率,促進制造業投資也會有極大的推動作用。對于資本市場而言,大幅降息更將是一劑強心針,彰顯宏觀政策調節力度和穩定中國經濟及資本市場的決心。[全文]
-
慕強心態,會促使兩岸坐下來談
不少臺灣人正在反思,30年前,臺灣生活水平至少是福建的10倍,但現在為何會越來越落后于同屬閩南文化的福建?[全文]
-
“如果讓中國領銜第四次科技革命,無疑意味著西方文明的正式衰落”
當前人類經歷的第四次科技革命,不只是一場“地緣政治”或“地緣經濟”的調整,更涉及源于“地緣技術”更替而出現的“地緣文明”的演進。誰能率先取得科技創新的前沿突破,誰就有可能搶占未來經濟發展的先機。[全文]
-
西方不會比中共更關心中國人
從這個角度看,剛才有法國朋友關切中國新疆、西藏人權,我覺得完全沒有必要。[全文]
-
金融強國,是對西方金融邏輯的創新升級
加快建設金融強國是對西方金融邏輯的一次升級,更是對金融學框架的一場理論拓展,通過提高金融業的政治站位與進行變量分析,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為“政治金融學”的誕生和發展奠定新的系統性分析范式。 [全文]
-
“必須來中國啊,不然感覺被邊緣化了”
黑山前總統菲利浦·武亞諾維奇對筆者說,看看那些(西方)媒體的報道,都是壞消息,糟糕的事情,但中國釋放著希望與激情。[全文]
-
五次與基辛格見面的感悟:美國最后一位戰略外交家
我直言不諱地向基辛格核實,國際互聯網上有許多關于您慫恿俄羅斯與美聯手對抗中國的建言,是真的嗎?他沒有生氣,而是笑著回應,請一定要代我告訴所有人,假借我說話的謠言很多,請一定要多看我的書。[全文]
-
對美輿論“左右搖擺”?我們該以什么心態和美國打交道
與美國的合作共贏,不是求出來的,更不是跪出來,而是“敢斗善斗”出來的。從貿易戰到科技戰,從去年應對佩洛西竄臺到對沖今年氣球事件,中國承受了美國屢屢“極限施壓”之后,對美國的斗爭能力與經驗都大幅提升。[全文]
-
如何從政治高度認識我國的金融工作?
經過幾十年發展,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工業生產國和產品市場國,能夠來到這一歷史方位,與“金融服務于實體經濟”的理念,以及具有中國特色的金融與實體經濟關系模式密不可分。[全文]
-
“您了解中國,孔子說過:以德報怨,何以報德?”
馬翼科將軍認為,意識形態方面的零和博弈是沒有出路的,他非常同意現在一些南方國家所說的,現有的全球治理結構已經不適應這個時代了,但他認為,要做的不是去推翻它,而是去改變它。[全文]
-
“我和中國學者沒什么好對話的”,這件事情深深刺傷了我
“是中國故事不夠精彩?還是中國學者沒有思想深度?為什么總是講不好中國故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