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歐洲到美國,“民主”制度的安全閥失靈了嗎?
歐洲議會選舉結果和引發的政治動蕩只不過是歐洲困境的最新表現。從根本上講,歐洲的危機還是整個西方的政治制度危機。也就是福山說的,政治衰敗。[全文]
-
在中美關系中,法國想讓自己成為一副“好牌”
在美國仍然是全球霸主的情況下,法美關系的結構性因素就不會變化。法國既需要留在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中,又立足于美國對手實力的基礎上對美國說不,從而謀取最大的國家利益。這種特殊關系將隨著美國被超越或者美國的對手消失而改變。[全文]
-
法國又亂了,在座的幾方都要負責任……
在這次的騷亂中,各政黨原本應該團結起來譴責暴力,結果左翼政黨選擇譴責政府、譴責警察濫用暴力;右翼也在攻擊政府,認為政府太過軟弱——每一個政黨都把這件事情當成是謀取本當利益的工具,非但沒有解決問題,反而在推波助瀾。[全文]
-
《查理周刊》為何總在挑撥宗教種族矛盾?
表面上看,這可以看作是《查理周刊》對那場悲劇的悼念。但實際上,這是法國多年來對伊斯蘭文明持續發難的一個部分而已。[全文]
-
美西方正走向不可治理,西羅馬帝國并不孤獨
這還只是開始,也還不只是美國,整個西方更超出全球想象的事件和歷史性大倒退還在后面。[全文]
-
隨時可能從“棋子”變“棄子”,臺灣如何選?
美國以自身利益為核心而調整對臺政策,既可以完全拋棄,也可以全力支持。就如同對待它一手扶持的阿富汗政府一樣。臺灣隨時都有可能從“棋子”變成“棄子”,或從“棄子”到“棋子”。[全文]
-
選舉,不再是香港政治斗爭的工具
過去,香港立法會屢屢發生當選議員蔑視、破法《基本法》的行為,竭力癱瘓立法會運作,阻撓特區政府依法施政,并妄圖通過選舉掌控香港立法會主導權,進而奪取香港管治權。他們之所以能如此,就與不夠完善的選舉制度有關。[全文]
-
應對中國,美國的盟友策略失敗了嗎?
這手法,要比前蘇聯的盟友政策高明很多,成效也不一樣。蘇聯盟友政策的后果是成員國離心離德,蘇聯不得不兩次動武去維持,并為此付出了巨大的道義和經濟代價。同時這些盟國還成為蘇聯沉重的負擔……[全文]
-
我們是要講好中國故事,西方是要講壞中國的好故事
講好中國故事已經不是改善中國形象、減少誤會那么簡單,而是國家利益的博弈了。今天的國際現實就是地緣政治取代學術,取代說理。我們即使愿意講,也善于講,但也很難被西方所接受,它們可以封殺你的聲音,可以主導對中國的攻擊。[全文]
-
國民黨再選黨主席,但未來在哪里?
外界一直有聲音批評國民黨沒有早年的雄心壯志和犧牲精神,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它的心態已經小島化,別說要逐鹿中原,連為了國家統一赴湯蹈火都做不到了,想的更多的是自己眼前的利益。[全文]
-
國家犯錯不可避免,但一個錯誤持續20年就有問題了
本質上西方民主制度的問責含義是“干得不好就下臺”,但是政府把任期到了自然下臺當作問責;可是它本來就應該下臺了,和問責沒有任何關系。在這種情況下,問責自然成了一句空話。沒有問責,自然也就不怕犯錯。[全文]
-
立陶宛是怎么了?
中國曾經兩次召回駐外大使,上一次是召回中國駐美大使李道豫,也是為了臺灣問題。中國這兩次召回,一是針對大國,一是針對小國,從而向世界鮮明和堅定的展現捍衛國家統一和主權完整的立場。[全文]
-
美副國務卿來華也沒什么,我們一直是內外開弓
面對中國凌厲有為的表現,西方有一種論調,認為中國是在搞民族主義,會走向排外主義,會惡化中國的形象。其實西方是多慮了,或者是因為它不了解中國產生誤判。[全文]
-
英國赴南海航母感染,南海沖突的真相是什么?
中國根本不是南海問題的挑釁者。真正惹事、生事,令全球不得安寧的恰是那些南海相關小國。只是這個時候,美國裝聾作啞,而當中國被逼無奈不得不效仿這些國家維護自己的權益時,美國卻一下跳出來說什么大國欺負小國,進而屢屢采取軍事手段介入南海,致使南海局勢迅速升溫。[全文]
-
展望第二個百年:兩岸統一還要掃清哪些外部障礙?
雖然中國一直強調臺灣是內政,反對將臺灣問題國際化,但中國的統一是避不開外部因素的。而且這個外部因素并不僅僅包括和臺灣有過歷史糾葛的美國和日本。剛剛過去的G7會議,有30個成員的北約所發表的公報都提到臺灣。[全文]
-
歐洲能否抓住這短暫的機會之窗?
這應該是歐盟對中國以及對整個大勢的誤判,以為拜登上臺,中國對歐盟有更大的戰略需求,會忍耐接受。但中國在第一時間就進行了反制裁,而且力度遠超歐盟。這下歐盟受不了了,決定暫停議會審批中歐投資協定,讓這個中國給予歐盟的最大紅利暫時無法兌現。[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