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點 | Opinion more
-
歐洲正在自己的困境中夢游
究竟是唐納德·特朗普還是喬·拜登贏得11月的美國大選已不再重要。無論結果如何,特朗普對歐洲國家軍費開支的看法已經進入美國的主流輿論。北約自己的民調數據顯示,歐洲民眾對于削減社會福利、增加軍費開支的做法毫無興趣。[全文]
-
躁動的德國預示著歐洲的未來
從民主政治的角度來說,取締德國第二受歡迎政黨的做法不僅令人震驚,還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深遠影響,比如可能將德國從危機四伏的政治局勢推向引發公民暴力的狀態。[全文]
-
馮德萊恩的“去風險化”之路為什么越走越窄?
在特朗普卷土重來的可能性越來越大的情況下,歐洲也在未雨綢繆,最不想的就是在這個當口和中國打貿易戰。這一切使得馮德萊恩的新政策不合時宜。[全文]
-
只看風險,不見機遇,是歐盟對華焦慮的重要原因
歐盟的“去風險化”從最初偏重政治和戰略層面的定義,強調制度和意識形態上針對中國,到后面越來越所謂的“客觀化”,不僅強調政治的原因,也要提經貿的原因;不僅針對中國,也要針對其它國家。[全文]
-
歐爾班經歷了什么?歐盟成功了嗎?
歐洲重回“冷戰2.0”時代,但這可能是一個沒有美國核保護傘的更冷的“冷戰”。[全文]
-
以前歐洲帶給我們的技術壓迫感,現在他們也感覺到了
從技術角度來講,中歐關系從過去的互補性變成更強的競爭性,那么雙邊關系再好也好不到哪兒去。有人講,假如德國現在默克爾還在位就好了,我說,默克爾在一樣沒用,要遵循歷史發展基本規律,誰在都沒有用。[全文]
-
塞爾維亞又“顏色革命”了嗎?
長期以來,前進黨政權被一些西方政治觀察人士和學者冠以“威權”,但這是否意味著西方正策劃推翻武契奇和前進黨,而且在今年塞爾維亞的大型抗議活動中看到了他們的契機?這一點令人懷疑。[全文]
-
對華去風險,嘴上說得容易,做起來很難
歐洲說服企業配合的能力有限,政府可以制定出最完美的“去風險”計劃,但終究要由私營企業來執行。說服歐洲企業參與“去風險”計劃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全文]
-
捷克外交就是想取悅美國主人,令人遺憾
美國對一些國家施壓,讓他們少與中國打交道,而一些國家確實遵循了這一路線。如果他們真的是因為大西洋聯盟的驅使而放棄了自己的經濟利益,那就很可惜了。 我們無法期待中捷關系在目前政府任內有任何重大突破。 美國利用美元作為打擊俄羅斯的地緣政治武器,大大降低美元作為國際貨幣的受歡迎程度。[全文]
-
對華“去風險化”?這對德國工業將是一場災難
顯然,迫于美國壓力,歐盟正尋求對中國發起一場經濟戰爭。這就是隱藏在所謂“去風險化”概念背后的現實。德國政府內部確實在討論,應該在多大程度上屈服于這一戰略。大家都心知肚明,這對德國工業與數百萬計的德國職工意味著一場災難。[全文]
-
法德面臨嚴酷“三體”問題? 起底歐洲精英的最新研判
歐洲內部在對華關系中長期存在兩股力量,一股是加強經濟合作的吸引力,另一股是懷疑猜忌的排斥力。這兩股相反的力量使歐洲的對華態度長期在看好和唱衰之間搖擺,始終難以邁出大的步伐。[全文]
-
“歐洲病夫”這頂帽子,德國會戴很久
德國經濟是一頭模擬時代(analogue-age)的野獸,最主要的產業包括燃油車,機械工程與化學制品。德國有優秀的科學家與工程師,但不幸的是,他們過分專精于前數字時代的技術,并不擅長將科學創新轉化為商業成功。[全文]
-
埃爾多安連任了,但土耳其還沒走出困局
埃爾多安希望將土耳其的地緣政治重心從歐盟轉向中東,不僅希望土耳其成為中東國家的領導國,還希望自己本人成為中東的領導人。在過去的15年間,他在推行這些政策時犯了一些重要的錯誤。[全文]
-
這次,歐洲的掙扎展現得淋漓盡致
對于中國在這些重大問題中能發揮多大作用,歐洲持觀望態度;但與此同時,在俄烏沖突久拖不決的狀況下,他們一定程度上期待中國可以發揮對俄羅斯的影響力。因為在歐洲人的認知中,俄羅斯處于不利局面,已經成了中國的“小伙伴”,所以中國對俄羅斯有很強的影響力。[全文]
-
“如果我想聯系歐洲,該打給誰?”基辛格的問題有答案了嗎
馬克龍到底是自由國際主義者還是法國主權主義者?是理想主義者還是現實主義者?是西方高層國家集團的成員,還是單槍匹馬的單邊主義者?或者說,“馬克龍主義”到底是什么?[全文]
-
歐洲理應對中美競爭保持中立,但眼下做不到
我認為歐洲理應在中美競爭中保持中立,但現實是我們做不到。歐洲正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只能與美國同進退。每當爆發戰爭時,理性的選擇就是依靠盟友,尤其是那個軍事實力最強的盟友。歐洲國家眼下沒有多余的精力考慮如何實現“戰略自主”。[全文]
-
“巴爾干火藥桶”會被再次引爆嗎?
科索沃地區對于歐美來說更像是個大型“人造民族獨立建國理論實驗”,成功與否歐美自身都能接受,只是苦了當地民眾與棋子們。[全文]
-
美國大搞電動車補貼步步緊逼,歐盟還剩什么辦法?
歐盟提出讓美國也給歐洲企業豁免,這本身就是對WTO原則的一定程度的背叛。如果歐洲堅定支持WTO的公平貿易規則,就應該反對美國的補貼,而不是尋求將自己納入補貼范圍。但歐盟的意思是,美國可以搞補貼,針對中國、韓國、日本都沒關系,但是不要針對歐盟。[全文]
-
德國從戰爭下的時代轉折中驚醒,明白軍事是硬傷
德國夾在俄羅斯與歐洲、北約之間,自身短板暴露無疑,無論政界還是普通民眾,深刻體會到無力感。德國社會在安全觀方面的轉折,是由當下形勢逼出來的,促使他們不得不重新審視這些事情。過去德國著眼于發展文化軟實力,用價值觀的力量,以柔性的方式擴大對外影響力,但在當下顯得過于理想化。[全文]
-
越來越多年輕人相信,這是歐洲得救的唯一途徑
由于今天斯洛伐克沒有足夠強大的共產主義政黨,不喜歡資本主義和現行民主制度的人大多轉向極右翼政黨,因為這些政黨向人民承諾了非常相似的事情——一個照顧人民的強大政府。[全文]
-
-
資訊 | Information more
-
“歐洲在此落后中美,因犯了兩個歷史性大錯誤”
-
匈牙利邀請中國警察在境內執勤,歐盟不樂意了
-
中方向歐盟提出嚴正交涉
-
新一輪攻勢?歐盟“反補貼”瞄準中國風力渦輪機
-
“擔憂被華卡脖子,歐洲軍火商搶囤中國棉花”
-
“擬定聯合聲明時,美方每兩句話就要把中國寫進去”
-
歐盟再對競標中企下黑手
-
“美歐想在下一代網絡競爭中取代中國主導地位,但…”
-
12歲小學生槍擊同學致1死2傷,芬蘭總理:深感震驚
-
身陷“輝瑞門”,馮德萊恩麻煩了
-
“北約新兵”挺馬克龍“派兵論”:咱得讓俄摸不透
-
競爭不過,他賴上歐盟氣候政策讓中國“占盡便宜”
-
這一領域日歐有新動作,再炒“擺脫對華依賴”
-
波蘭總理:不是嚇唬,歐洲已進入“戰前時代”
-
《經濟學人》:歐洲經濟遭“三殺”,俄烏沖突、中國、特朗普
-
中企被迫退出競標,“歐盟借這招威懾外企”
-
“抗擊俄羅斯”,歐盟又要擴員:下一個是波黑?
-
中國電動汽車出海遭遇“逆風”,外交部回應
-
博雷利:西方人不必“為頓巴斯而死”,不應夸大俄烏沖突
-
“在歐洲,北約成員國士兵紛紛退役,攔都攔不住”
-
-
· 歐洲亂局 ·
從英法街頭的刺殺事件,到瑞典騷亂,到德國的占領法蘭克福運動,再到土耳其游行示威,危機中的歐洲沸騰了起來。在經濟危機的壓力之下,依靠高福利維穩的制度越來越難維持。而福利吸引的移民被長期邊緣化,在危機中更為貧困,成為動亂的“主力”。同過度“慷慨”的福利制度一樣,歐洲多元文化政策也瀕臨破產。
-
匈牙利國會批準了
-
商務部回應中國中車遭歐方反補貼調查
-
法國外長:俄羅斯勝利將給西方帶來“經濟沖擊”
-
埃爾多安簽字同意
-
土耳其批準后,歐爾班表態
-
捷克24歲大學生弒父后在校園槍擊,致14死
-
“又是這群人”
-
波蘭內閣集體辭職
-
愛沙尼亞初步評估:海底通信電纜損壞原因系物理撞擊
-
“歐盟打不過,就加入?”
-
商務部:高度關切,強烈不滿
-
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歐盟中國商會回應
-
瑞典再次發生焚燒宗教典籍事件,我使館再發安全提醒
-
恐怖組織公開呼吁襲擊瑞典,我使館發安全提醒
-
朔爾茨:我們決心支持烏克蘭加入歐盟,但…
-
歐元區5月制造業PMI跌至44.8,連續11個月低于榮枯線
-
古特雷斯呼吁G7:不要分化世界
-
澤連斯基突訪英國,“施壓”蘇納克?
-
波蘭強行闖入,俄方發聲
-
俄外交部:德國決定驅逐俄外交人員,俄方將對等回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