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朋友說“年味”越來越淡了,我在山東也有這種感受
我至今能夠清晰地回憶起,當圣誕節期間我和家人爭吵的時候,我并沒有感受到圣誕節的魅力,相反我感受到巨大的沮喪。漂亮的街道和圣誕裝飾,反而讓我的失意加劇了。[全文]
-
作為一個德國人,真的太難評論巴以問題了
受訪者所得到的暗示信息等同于問:“一個國家能否自衛反擊恐怖主義?”基于人性和直覺,大多數人會毫不猶豫地選擇“是”。這種誤導性的調查可能會服務于政治議程,但不能百分之百地顯示選民對以色列-哈馬斯沖突的真實感受。[全文]
-
瑞典實施“歧視性核酸政策”,中國游客可以起訴嗎?
他們辯稱在中國飛往瑞典的航班上的美國人和澳大利亞人不會被豁免,他們的待遇同普通中國人一樣,因此他們并沒有歧視中國人。但請允許我發問,在一趟從北京飛往斯德哥爾摩的飛機上,你如何能夠找到美國人或者澳大利亞人的存在?[全文]
-
為什么德國人那么熱衷于搞“人權”道德審判?
看到中國在中東地區不斷收獲信任和歡迎,而德國在海灣國家的形象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迅速惡化,這很令我感慨。我經常在網絡上看到中國網友對于德國的評價,他們認為德國對中國整體上非常不友好,德國總是傲慢地、自以為是地說教。[全文]
-
朔爾茨為何而來?
本屆政府未來的幾年任期內,中德關系是否能穩定下去,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社民黨和德國總理能否在德國政治事務中拿到主導權,以及社民黨內部對華務實理性的群體能否在黨內維持住主流。[全文]
-
德國不應在中美之間“自殘式”選邊站
網絡上,一個點贊最高的評論表示: “您無法否決俄羅斯和中國作為我們商業伙伴,因為這是事實”,“德國對中國的經濟依賴遠遠大于對俄羅斯,總是追求政治上的道義會極其昂貴”。這些普通民眾的反對聲音在俄烏戰爭期間尤其常見。[全文]
-
俄烏戰爭給德國帶來災難性后果,綠黨已淪為美國利益附庸
美國對德國的媒體、學術界和民間感情的走向具有巨大的影響力。在發現德國綠黨潛在的價值后,美國精英通過其在德國各方面的影響力,不斷創造有利于綠黨獲取政治地位的條件。[全文]
-
我為中國說公道話,反被德媒污蔑網暴
我還注意到,針對這些外國博主的誹謗,內容幾乎都一樣。那些媒體指責我們是“中國宣傳分子”,說我們與中國政府有關系,還說我們從自己的社交媒體動態中受益。而且這些誹謗幾乎都是從去年開始出現的,今年尤其多。[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