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錢梅的侄子發現她與全能神的人混在一起,并在她家里發現了有關世界末日的一些冊子,牧區領導人過來收繳了冊子并找錢梅談話。2013年時,同一教會的徐寧發現錢梅并沒有悔改,就上報給縣宗教局、三自和派出所。錢梅又表示自己悔改了,以后不再與全能神攪和在一起。有全能神傾向的人,終于不再過去活動。
閱讀
-
廣西柳州某幼兒園因強迫學前兒童信教,而被強制取締。筆者不禁為當地相關部門點個贊,在涉及宗教思想非法傳播的問題上,他們堅持政治原則并依法治理,在當今中國已是相當難能可貴。地方管理基督教,有許多難言的苦衷。
閱讀
-
城市老人擁有設施齊全的老年人活動中心、公園;農村條件艱苦、文化氛圍薄弱,即便是在城市里遍地開花的廣場舞,在農村都推行不起來。老年人除了曬太陽聊天外沒有多余去處。老年人協會要解決的正是這個問題。
閱讀
-
碧山計劃一出,立即引發農村是誰的農村、如何建設鄉村文化的討論。筆者所在團隊曾在鄂中農村參與建設老年人協會。農村老年人因為生活空虛時常自殺,正是深入群眾、自主管理的老年人協會為他們提供了老有所樂的場所。
閱讀
-
28日發生在山東招遠的血案刷新了社會對邪教組織的認識。早在1995年就被定性為邪教組織的“全能神”教為何至今仍存在?看上去在鄉村扎根的邪教開始蔓延到城市了,是這樣嗎?傳統的治理方法是否有效?長期扎根鄉村做調查研究的華中科技大學呂德文和劉銳兩位學者向觀察者網發來觀點。對于長期用腳做學問的人來說,一切皆可做唯物主義的理解。
閱讀
-
山東煙臺招遠市“麥當勞”發生命案,嫌犯在施暴時高喊“永世不得超生”,“除魔了”。公安部已證實,嫌犯均系“全能神”邪教成員。作者在鄉村調查發現,邪教的傳播,與地下教會的蔓延密不可分;地下教會雖不完全等同于邪教,但其蔓延確實值得包括正規教會在內的全社會警惕。
閱讀
-
筆者在基層調查時,有國土局干部對有些經濟學、法學學者瞎攪和土地制度的情況很是反感,痛陳他們對土地專業問題無知無畏的觀點。但媒體同情心泛濫,掌握話語權的大牛們不調查,不學習,只是拿著權利至高無上、效率高于一切說事,全然不顧土地制度背后的社會問題、政治問題。
閱讀
-
臨近年關,人民日報記者在多地鄉村走訪發現,看似繁榮的農村市場,充斥著不少山寨貨和假冒偽劣商品。隨著農村供銷社和鄉間小店的關閉,村民買個日用品要走很遠的路,還不一定保證能買得到,能買到“娃恰恰”、“康帥傅”已經是很大的安慰……
閱讀
-
在網友的齊聲譴責及相關部門的介入下,深圳涉事童工被成功遣送回四川山區老家,但孩子那一句“我不愿回家”卻讓人聽著心酸。筆者在湖北鄂州農村調查發現,有些孩子家庭貧困,每天上學都要走很遠的路,對于他們來說,接受基本的義務教育充滿了艱辛,有些孩子很早就討厭上學。一旦年齡稍大些,他們就會放棄教育,自然地外出打工。
閱讀
-
轉基因論戰雙方借“轉基因”的大旗,說著各自的糧食安全正解,卻不對農業生產實際做扎實調研,不對糧食安全做周密分析,不對人民生活做深入思考,只是想通過改變經營主體,改進生產技術來為糧食安全占卜,卻在不經意間挑戰了民眾的安全底線,傷害了人民的生存尊嚴。
閱讀
-
“小產權房”這個概念已然從學術口水進階到社會爭論。面對各種讓“小產權房”轉正的奇談怪論,房產大亨任志強都看不下去,直言允許小產權房合法化,就是允許其他的違法行為合法化。那么小產權房到底是什么?是如何形成的?小產權房屢禁不止,是否就要網開一面?其問題根源在哪里?危害又有多大?
閱讀
-
35年前冒著生命危險分田到戶,如今的小崗村已有四成耕地重新集中流轉。各地也在積極推動資本下鄉,搞集中經營。資本下鄉之所以高調,就是因為有政策扶植、地方補助。因此才會有公司說,“我們在生產領域虧損,可是在流通領域賺了錢”。如此看來,小崗村的未來也將風險重重……
閱讀
-
擁有常年下鄉考察經驗的青年學人如此看待吳仁寶:終其一生為中國鄉村發展道路不停探索實踐,華西村經濟、政治、文化的方方面面都打著其鮮明的個人烙印,每一個評頭論足者可以從各個角度找到吳仁寶的是與不是之處。吳仁寶的經驗能夠為未來中國的鄉村治理帶來什么?……
閱讀
-
地方政府為了盡快出成績,在扶貧實踐中像保姆一樣包打一切,主導著從村莊社會建設到產業結構調整等方方面面的事務,農民的需求及地方的特色被忽視,造成不少產業調整的不符合實際,屢屢以失敗宣告結束成為宿命,以致于不少山區的農民說,“政府要求我們種什么,我們就不種什么”。
閱讀
-
對鄉鎮干部而言,如果他們真正愿意落實好計生政策,就應該把工作重心放在對育齡婦女的環孕檢上,而非事后說“不交4萬塊錢,就得強制引產”的喪心話。曾家鎮計生干部的悲劇在于他們沒有掂量好走鋼絲的技巧,在謀取部門利益時沒有平衡好國家法律與自由人權的天平,沖撞公民健康權與普通百姓的道德底線。
閱讀
-
5月29日武漢暴雨,華中師范大學的清潔阿姨冒雨背女大學生趟水上課。事件中的女生后遭網友一邊倒地責備,還被渲染成“天之驕子”嬌氣和“勞苦大眾”樸實的大對比。在這種臉譜化、兩極化的道德高地與道德洼地的話語建構中,當事人本身并不重要,他們只充當“出氣筒”的作用,其背后是世風日下、人心不古。而這種泛道德化評論動輒自命為替弱勢群體代言,以己之私心切割人間真情,傷害的是日?;某錆M溫情的人際關系,社會隔膜也自然增加。對于現代網絡輿論來說,搞清楚“是什么”,實事求是地觀察現實、理性思考,比道德味過重的情緒口水要有意義得多。那么想想,泛道德化評論,你也是嗎?
閱讀